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专题 / 党建动态 / 内容列表
河南县柯生乡香扎寺僧侣加羊荣登中国好人榜
2017-03-13 04:53 来源: 文、图/河南县文明办

河南县柯生乡香扎寺僧侣加羊荣登中国好人榜

3月3日,省文明办组织召开“弘扬雷锋精神,践行道德追求”座谈会,会上为2015—2016年入选“中国好人榜”好人代表颁发了由中央文明办命名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中国好人榜入选纪念证书,其中我县柯生乡香扎寺加羊被评为为助人为乐类“中国好人”。

乐善好施感化身边人 传递民族团结正能量

他是一名僧侣,多年来发扬宗教界人士乐善好施、慈悲济世、扶危济困、关怀社会的优良传统,真诚行善,先后收留沿街乞讨的一对夫妇和一个聋哑人,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给他们无私的关爱,成了他们名副其实的“亲人”,为当地群众扶贫解困和化解矛盾纠纷,为灾区捐款捐物,这就是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蒙古族自治县柯生乡香扎寺的僧侣加羊。2016年6月,加羊荣登“中国好人榜”,并成为“好人365”栏目封面人物。

12年前,河南县柯生乡先后来了一对沿街乞讨的夫妇和一个聋哑人,大家都说“他们”是骗子,要赶走他们,而心怀善念的加羊却坚持把他们带回了老家,给他们安家落户,两年后,病愈的夫妇告别了“亲人”加羊返回了老家。而那位聋哑人却早已把加羊当成了自己的亲哥哥,形影不离。多年来,受到加羊帮助的人不计其数,而他依旧以一个僧侣的身份积极行善着,为民族团结努力着……

用爱点亮希望的明灯

一只蝴蝶无意间扇动翅膀,可以引发千里之遥的惊涛巨浪;一个看上去平平无奇的无心之举,也能在他人的心底掀起波澜。尤其对于无家可归的拾荒者而言,他人的关爱如同沙漠里的清泉,既给他们带来生机,也给他们带来希望。而加羊,正是这样一位为他人送去生机与希望的“布道者”。2004年,一名甘肃临夏的回族群众,因老家发生火灾,房屋烧毁,加之妻子常年卧病在床,为了生计他携妻沿街乞讨、打工为生,流落到河南县柯生乡。一次偶然的机会,加羊得知了他们的情况,毫不犹豫的将这对流落街头的回族夫妇带回了牧区老家,为他们安排了住处,还给了他们5000元的日常开支费用。从此,这对落难的回族夫妇就在僧侣加羊的老家安家落户了。妻子帮助加羊的父母放牧、经营草场,丈夫在外打工。两年之后,妻子身体状况有了明显好转,手头也有了一些积蓄,便告别了“亲人加羊”返回了临夏老家。

发扬慈悲济世的优良传统真诚行善

2004年8月,柯生乡又出现了一位汉族聋哑人,没有人知道他来自何方,去向哪里。人们每天都会看见他翻找垃圾箱的身影,原来他是以垃圾箱里的食物充饥的。仁慈的加羊便将孤苦伶仃的聋哑人带回了家,给他洗头擦身、更换衣服。从此,汉族聋哑人便在加羊身边落了脚,这一呆就是12年。12年里,加羊花费50000余元为其做了耳膜手术、花费20000元为其修建了住房。可怜的聋哑人尽管不会用语言和文字来表达,但他始终留在加羊身边,帮助加羊打理家务,力所能及的帮加羊做事,与加羊形影不离,多年的相处,他早已把加羊当作了自己的“亲哥哥”。

不仅好心收留无家可归的人,在很多地方都闪现着加羊积极行善的身影。尽管僧侣加羊文化程度不高,但他用承包寺院小卖部换来的辛苦所得,做着一件又一件在他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小事”。2007年,加羊为柯生乡完小和多松乡完小各捐款2000元;2012年,再次为柯生乡完小捐款1000元;2004年至2011年,每年都会为寺院学经办捐款1万元;2005年至2008年,加羊为5户贫困户每户每年给予500元的生活帮助;2008年为惨遭意外车祸的牧户捐款1000元;2009年为一户特困家庭送去1500元的生活补助,又给生病卧床不起的牧户家女儿给予1000元的医药费;2010年为一户生活困难的僧侣送去2000元的生活费;2005至2012年,香扎寺院数次维修,加羊都无一例外拿出钱参与寺院维修,8年间累计出资30000元。9年来,僧侣加羊帮助生活困难户、帮助寺院以寺养寺,共无偿奉献爱心128500元。用自己的行动带动寺院为维护社会稳定,“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发挥了积极作用,实践了“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人间佛教”的精神。

爱国爱教,传递民族团结正能量

加羊一直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贯穿于全部工作学习生活之中,在平日里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法律法规,号召僧侣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自觉遵守宪法和相关法律;将爱国、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作为思想原则之一。同时,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向广大僧侣讲述具有革命传统意义的电视、电影,将“爱国爱教,爱社会主义”的理念深入人心。草场纠纷一直是当地牧民群众间的矛盾纠纷之一,每有发生,加羊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耐心劝说,化解矛盾。

加羊就是这样一位朴实、善良,宽厚待人的僧侣,他用言行诠释了一位宗教界人士乐行善施的德行,用他的实际行动为河南县的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树立了丰碑,是广大宗教界人士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