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 政务动态 / 内容列表
河南县为绿水青山保驾护航
2022-01-12 11:19 来源: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近年来,河南县坚定不移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以保护好青藏高原的生态,就是青海为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作出的最大贡献为动力,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共生之路、转化之路、统一之路。先后荣获“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第五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国字号”荣誉。

机制保障,筑牢生态保护之魂

早在2004年,河南县就发布了“禁塑令”,多年来持之以恒抓“白色污染”治理,走出了禁塑“口号不变,力度不减”的17年发展历程。建立健全机制体制,制定了《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实施细则》《河南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试行)》《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建设实施意见》《创建县域内无垃圾示范县实施意见》,在法律上规定了生态保护责任和义务,初步建立了契合县情的“四梁八柱”长效机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靠保障。还制定出台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管理办法》《天然草原载畜量核定办法》《县级干部生态保护责任田实施方案》等,这些为建立资源管控制度、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审批通过了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推进了《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湿地保护条例》的立法进程。

政策推动,打牢生态保护之基

河南县坚持守好“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发展底线、紧紧抓牢“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发展根本、不断提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境界,把生态保护优先作为第一抉择,将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在经济发展中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格实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确保做到“不评估不动工”。始终突出绿色发展这个重点,全力推进小康示范村、县级干部责任田、生态保护工程等一系列创新务实举措,通过“爱绿、护绿、培绿”实现了“两山”转化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转化潜力较大,现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扬生态有机优势,塑蒙藏文化特色,政策扶持推动形成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强化各级河湖长及河湖长制责任主体履职尽责,开展河湖“清四乱”,做实“查、认、改、罚”各个环节,对黄河干支流、农牧区河湖全面清理整治,取缔手续不全黄河干流采砂场2家,整改销号涉水问题7项。完成县域43条河道划线定界,划界总长度1045公里,编制《河道采砂规划》《河湖岸线保护利用规划》。推行河流、湖泊、湿地差异化管理,加快智慧河湖建设,修订“一河(湖)一策”实施方案,完善“一河(湖)一档”基础信息。统筹林管员、草管员力量,聘用兼职河湖管护员39名,加大对水域岸线空间的管控力度,维护河湖生态健康。坚决打赢七大标志性重大战役和四大专项行动,特别是群众关心的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并取得了显著效果,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为守护绿水青山、收获金山银山保驾护航。

文旅融合,助推产业提档升级

坚持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作为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推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不断培育新业态、发展新优势。不断推进发展布局融合。突出区位优势和蒙藏文化融合两大特点,积极打造高原特色文化旅游景区,“十三五”期间申报省级旅游度假区3个、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3A级旅游景区2个;建设特色文旅小城镇,以点线面结合形成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格局;主动融入全省全州新型城镇化建设整体规划,作出“一核两心三点”新型城镇化和文旅融合发展的决策部署。不断推进产品业态融合。积极推动文化资源“活化”利用,加快建设生态旅游文化体验区和雪多牦牛、欧拉羊、河曲马体验观光区、深度旅游体验基地,实现乡村旅游与全域旅游的有机衔接;增强文化“赋能”,大力培育文旅融合发展业态,以“那达慕”盛会为契机,打造了集文化创意、度假休闲等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不断推进公共服务融合。“十三五”期间累计投资7128万元实施完成河南县游客集散中心、洮河源湿地公园等景区项目建设,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提标升级,提升城市文化内涵。不断推进品牌形象融合。持续加大特色产品开发力度,乐乐玛手工艺制品、牛羊皮纸等独具蒙藏文化内涵的文创产品相继投放市场;“雪山咖啡”和“马头多功能笔”等产品荣获全州非遗文创和旅游产品设计大赛一等奖,蒙古包营造技术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文化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成功举办“那达慕”盛会及系列活动280余场(次),累计接待旅游人数660.2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06亿元。

河南县用一张“绿色名片”,充分挖掘优质生态资源优势,撬动全域旅游发展,带动乡村振兴,走出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致富道路。发展实践证明,绿水青山并不排斥金山银山,但绿水青山要成为金山银山就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索出适合区域实际的有效路径,只有产业结构变“轻”、经济形态变“绿”、发展质量变“优”,才能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来源/省级环保督察文稿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