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一轮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作开展以来,河南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凝心聚力抓创建,繁荣发展促团结,持续巩固提升全国、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县成果,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河南大地绚丽绽放。 深化思想认识,压实责任抓创建。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县委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来抓,坚持党政“一把手”牵头抓总、亲自部署,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常委会、专题会、推进会等4次研究部署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研究解决创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和短板,确保创建工作扎实有序开展。二是健全制度机制。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党的建设工作和意识形态责任制,印发《重新申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实施方案》《迎接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县复检复验工作实施方案》等,细化完善5个方面25项具体任务,明确牵头和责任单位,拧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责任链条。调整完善县级领导干部“十二联”工作制度,开展联系群众服务基层活动,各族干部群众在纯净美丽幸福河南建设新征程中不断增强“五个认同”。三是完善工作举措。抽调3名精干力量组建工作专班,确保创建人员力量充足;投入60万元经费用于创建工作开展,确保经费保障到位;成立督导检查组多次深入迎检的4个点位和备检的2个点位通过实地查看、查阅资料、听取讲解等方式情况督查指导,对存在的问题现场反馈、限期整改。强化宣传引导,营造氛围抓创建。一是注重宣传教育。结合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宣讲、宗教活动场所“法治宣传月”、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宣传月等活动,编印藏汉双语宣传资料,组建“牧区红”宣讲团、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马背宣讲队,采取“理论+文艺+志愿服务+群众”的方式,深入乡镇村社、牧户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民族政策等宣讲30余场次,覆盖群众3万余人,广大干部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决心更加坚定。二是注重丰富载体。发挥县融媒体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各类公共文化场馆等新闻媒体主阵地作用,扩大理论政策宣传覆盖面,“美丽河南”微信公众号和县电视台推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专栏;高水准打造河南县民族团结进步成就展厅,为更好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全方位嵌入提供有力载体;圆满举办庆祝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开展“非遗宣传展示”“蒙古包营造技艺”、书画摄影展、民族团结杯摔跤比赛、自驾巡游、迷你马拉松等活动,群众性精神文化活动蔚然成风。三是注重树立标杆。开展“文明单位”“五星级文明户”创建工作,创建省级文明单位7个、州级文明单位18个、县级文明单位29个,评选五星级文明户6794户。实施新时代乡风文明七大工程,指导各村社修改完善务实管用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托叶玛乡曲海村村规民约被评为全省优秀村规民约。选树先进典型,索南、勤考、张斌斌、斗格吉、长爱被评为第五届青海省青海省道德模范候选人,勤考被评为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和第五届青海省道德模范候选人,才项南加、拉毛才让分别被评为2023年、2024年第二季度“青海好人”。 聚焦重点任务,融合发展抓创建。一是强化党建引领。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村(社区)各类配套组织运行制度和议事规则,不断完善村务监督机制,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议事决策制度。积极探寻“微治理”新途径,推行“智慧小区”“红色物业”“两新·红色驿家”建设,摸索建立乡镇党委、社区联合党支部、驻小区工作队、业主委员会四级“红色管家”队伍,在党组织引领下共商共管“家务事”,最大化服务居民。二是加大治理效能。与邻县接壤地区成立联合党工委10个、联合党支部43个,建立健全案件协查侦办机制,县四套班子带队赴夏河、红原、碌曲等周边地区考察学习,有力促进边界地区社会治理和谐稳定。健全完善信访工作和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严格落实矛盾纠纷分析研判、县级干部坐班接访制度,2024年全县受理信访案件29件,办结27件,办结率达93.1%。整合五大中心资源,打造完成县、乡两级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实现矛盾纠纷“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三是注重改善民生。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义务教育“双减”政策全面落实,“三科”教材改革工作稳步拓展,异地办班成效显著,2024年天津高中班本科上线率为90%。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藏医专科联盟和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基本形成,县人民医院整体搬迁工作已完成并有序运行。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全面实施河南县老城区补短板建设项目,完成农牧民居住条件改善工程、危房改造任务,实施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工程,城市功能不断提升,城乡面貌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