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党建引领,筑牢党建根基。将项目化党建与创建藏区社会治理示范区紧密结合,营造“三治”融合的基层治理模式。一是推进区域联合共建。与玛曲县欧拉镇、欧拉秀玛乡曲河村、东红村、贡周村组建联合党支部,签订边界友好协议,围绕经济发展、生态环保、打击犯罪、民族团结等开展务实合作,打通了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二是做好“三治”融合。健全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调委会、人民联防队等基层自治组织,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等自治制度,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监督。选树夏日达哇村老党员多杰、旦巴达杰2名先进典型,在全乡广泛开展学典型、争先进系列活动。同时,组建牧民“红袖标”党员志愿服务巡逻队,在11个边界卡点开展巡逻,切实保障群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三是保证村级换届平稳。超前谋划,精密部署,在“一肩挑”工作的基础上,按照村主要负责人1:2、委员1:1的比例,建立村党支部书记、委员后备人才库,现已储备村主要负责人后备人选6名,委员后备人选34人,为村级换届打下良好基础。
突出平台建设,提升治理效能。按照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行、网格化服务的要求,完成乡村两级综治中心平台建设。一是网格配备到位。全乡科学划分12个网格,配备39名网格员,完善网格员考评机制,定期开展培训,形成了有网、有格、有人、有责的“四有”工作局面。二是平台管理到位。建设完成30平方米的综合信息平台,健全完善工作机构、工作职责、规章制度、工作流程,配备2名专干,在全国“两会”、虫草采挖、疫情防控等关键节点有效发挥视频调度、矛盾化解作用,成为维护乡村稳定的“压舱石”。三是信息录入到位。目前,已全面完成楼栋长(500余户)、户籍人口(2600余人)、流动人口(500余人)、重点人员(8人)、刑满释放人员(7人)、群防群治(15人)等模块的信息数据录入工作。
强化治理举措,打造平安乡村。不断推进“枫桥经验”本地化,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务实管用的社会治理机制。一是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干部职工、村“两委”、派出所民警、党员志愿服务队等多种力量,加强创建涉藏社会治理示范区宣传力度,共悬挂横幅标语100余条,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解答群众咨询200余人次。二是加强巡逻防控。组建以派出所民警、村警、乡村党员干部、人民联防队员为主的应急处突队伍,加大敏感节点对毗邻乡镇交界处的11个卡点的治安巡逻力度,协助公安部门加强对盗抢牲畜、黑车交易等违法犯罪打击力度,维护辖区与毗邻乡镇平安稳定。三是积极化解矛盾纠纷。按照“排查一起、化解一起、回访一起”的原则,以“大走访、大排查、大调研”活动为契机,深入排查草场纠纷、婚姻纠纷,截至目前,已调处草场纠纷2起,婚姻纠纷1起,切实把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四是加强重点人群管理。严格落实思想教育,对8名重点人员实现台账式管理,签订遵纪守法承诺书,定期开展谈心谈话并制作了谈话笔录,解决实际困难。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多松乡辖区内微信群主管理实施方案》,对11个100人以上微信群主开展了集中法治培训,切实增强法律意识,做到依法建群、依法管群、依法用群。五是加强外来人员管理。严格核查外来复工复学人员健康通行卡,建立虫草采挖健康档案,认真落实疫情防控责任。切实做好精心服务群众,做到增加群众收入、疫情防控和社会治安“三不误”。截止目前,共摸排出有健康卡且有复工证明的采挖虫草人员省外165人(新增0人),省内453人(新增0人),总人数618人。六是依法打击邪教组织。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学校、街道开展反邪教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广大牧民群众的识邪、防邪、拒邪意识,自觉抵制邪教带来的不良影响,为积极构建和谐多松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县委政法委
- 上一篇:
- 下一篇:知敬畏 树底线 转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