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 政务动态 / 内容列表
气象防灾减灾,今后要抓好这些工作
2021-07-26 09:26 来源: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是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护佑人民安全福祉的重要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探索,确立了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加自觉地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断从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实践中总结经验,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提高全民防灾抗灾意识,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新形势下,怎样“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提高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气象服务保障能力?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庄国泰在《求是》撰文谈了自己的思考。

图为2021年6月3日零时17分,风云四号B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该卫星将与2016年12月11日成功发射的风云四号A星组成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观测系统,观测数据将广泛应用于数值天气预报、灾害天气预警、气候预测服务、生态环境监测、通信导航安全等领域。其所搭载的快速成像仪是世界首台昼夜高频次成像仪器,可提供2000公里×2000公里区域的1分钟间隔多谱段连续观测,对台风、暴雨和中尺度灾害性天气的监测更加灵活、精密。 中国气象局供图

构建中国特色的气象防灾减灾格局

立足新发展阶段,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要坚持党的领导,以服务国家服务人民为根本方向,以加快科技创新、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为战略任务,加快建成气象强国,全面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和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更好服务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健全气象防灾减灾领导体制。构建与综合防灾减灾救灾相适应的气象防灾减灾组织责任体系,健全气象防灾减灾体制机制,健全气象监测预报预警组织部署、应急指挥、舆情应对的部门间联动协同机制。建立完善气象防灾减灾全社会动员参与机制。建立鼓励支持、规范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气象防灾减灾的机制。提高全民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提升社会公众防灾避灾和自救互救能力。

完善气象灾害风险防范体系。完成主要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和精细化风险评估及区划,建立数字化全国气象灾害风险分析应用系统。建成新一代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健全预警信息发布和社会传播制度。推动建立气象灾害防御标准体系、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管理制度。

提高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推进精密气象监测。统筹发展“陆海空天”气象监测业务,完善风云气象卫星空间布局,构建全时全域全要素立体气象观测。升级改造地基和空基观测系统,加强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等观测站网建设,着力提高灾害性天气监测能力。

推进精准气象预报。发展自主可控的地球系统数值预报模式,建设台风、海洋、环境等专业预报模式系统。完善智能数字预报业务,加强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业务建设,提高中短期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开展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推进精细气象服务。建立智慧气象服务业务,推进气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面向重要领域、重大工程和重大活动,增强气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能力和水平。加强生态状况气象监测、生态风险气象预警、生态经济气象支撑、生态治理气象保障服务。

加快科技自立自强

加快气象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对气候变化规律、机理和影响的研究,开展多尺度、多圈层耦合地球系统模式研究。加强新型观测和协同观测技术研究,开展气候系统观测数据融合分析技术研究,加强灾害性天气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核心技术研究。完善气象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集中优势资源推进气象核心技术联合攻关。优化升级灾害性天气等国家重点实验室,打造一批气象产学研资源集聚地。探索建立气象重点科技项目攻关“揭榜挂帅”制度。加快气象防灾减灾重点领域的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应用。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气象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计划,加快培养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气象科技创新人才高地,培养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气象科技创新人才。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健全和完善气象防灾减灾法规体系。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立法支撑,积极推动《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修订,推进重大气象灾害防御以及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等相关气象防灾减灾立法工作。加快气象防灾减灾地方性法规建设。进一步完善气象防灾减灾标准体系。分类制定气象灾害脆弱区敏感区高风险区预报预警规范、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体系、重大工程建设可行性论证规范以及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标准。积极参与制修订城市排水、建设工程防雷、防风、防冻、防高温等技术标准。强化气象防灾减灾标准的实施监督和反馈。积极参与全球气象防灾减灾行动。大力推进世界气象中心(北京)、中俄联合体全球空间天气中心、亚洲沙尘暴预报专业气象中心等国际中心建设,持续提升灾害性天气的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和全球服务能力。加强与主要国家的双边气象科技合作,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力量。

详见: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庄国泰文章《努力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来源:求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