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6日)
陈 刚
位于青藏高原上的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就是在地球“第三极”这片净土上,最大限度地“还原”大气的本来模样,帮助人类寻找解决这场气候危机的钥匙。 站在瓦里关向北眺望,那里是有着高原蓝宝石之称的青海湖。湖里生存着一种特有物种——裸鲤,当地人称之为湟鱼。历史上湟鱼曾因过度捕捞而一度濒临灭绝,经过20多年的生态保护,青海湖“水—鱼—鸟”共生生态链再次平衡,湟鱼资源蕴藏量达到了12.03万吨,是保护初期的46倍多,“湟鱼洄游”“半河清水半河鱼”的奇观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现在全球9条候鸟通道中有2条在青海湖,每年有大批候鸟在这里繁衍、迁徙,湟鱼成为候鸟的主要食物来源。我还要告诉大家,随着生态环境日益改善,普氏原羚、雪豹、绿绒蒿等野生动植物也都重新焕发生机。“湟鱼洄游”的背后是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稳步提升,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举全国之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的结果。 站在瓦里关向南俯瞰,那里是一片“光伏蓝海”——世界上装机规模最大的光伏发电园区。我们利用丰富的太阳能、水能、风能资源在广袤的沙漠、戈壁、荒滩土地上发展清洁能源,装机规模已突破5300万千瓦、占比超过93%,连续保持着全清洁能源供电的世界纪录,特别是光伏发电成本也已经低于火电成本。除了就地消纳外,还通过绿电外送通道累计向中国东部地区输送绿电500亿千瓦时,每年可实现减排二氧化碳7000万吨以上。大家现在用到的每一度电都是绿电。光伏园区不仅能发电,还能够养羊。由于“光伏蓝海”让戈壁荒滩的平均风速降低50%,土壤水分蒸发量减少30%。这带来一个令人惊喜的变化,园区植被盖度超过80%,鲜草产量是园区外的4倍。聪明的牧民想出了新点子:让羊来园区吃草,既解决了放牧问题,也解决了草长得过高过密影响发电的问题。于是,就有了在光伏板下悠然吃草、自在生长的“光伏羊”。我们的实践充分证明,人类完全可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进而大幅减少碳排放。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把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国家,光伏和风电装机容量均居世界首位,正朝着习近平主席提出的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稳步前行。 站在瓦里关向西凝视,那里是中国第一批正式设立的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千百年生活在雪山脚下的人们朴素地认识到,美好家园一头连着生态环境、一头连着幸福生活。我曾去过三江源一位叫云塔的牧民家中,他现在多了一个身份——生态管护员,他们一家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从过去的草场利用者转变为现在的草场守护者、生态获益者,年均增收3万余元,他笑的时候我能看到露出的后槽牙,幸福与喜悦是发自内心的。这源于我们坚定践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实现“生态、生产、生活”共赢的结果。像云塔这样的生态管护员,青海还有14.6万名,他们端上了“生态碗”、吃上了“旅游饭”,收入来源越来越丰富。目前中国正在建设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越来越多的人会像云塔一样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获得红利。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作为“国之大者”,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建清洁美丽世界最为生动的写照。 “瓦里关曲线”,记录的是中国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深深印记,体现了中国积极参与和推进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实际行动,更彰显着中国共产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动担当。 站在瓦里关向更远、更远处遥望,虽然像中国一样,很多国家正在为应对气候变化付出努力,但严酷的热浪以创纪录的高温炙烤亚洲,超级干旱和恶劣寒潮接连肆虐欧洲,北美遭受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山火灾害,极端降雨淹没了阿拉伯半岛、北非和巴西,甚至亚马逊雨林每年都会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从北极到南极,从大洋到山脉,地球一次次拉响红色警报,气候变化的“灰犀牛”正在加速向人类走来。瓦里关的使命任重道远,应对气候变化、建设生态文明,青海一直在行动,中国一直在行动。 在气候变化挑战面前,人类命运与共。我们与全球共同期待着,终有一天能够从“瓦里关曲线”上看到人类文明发展的拐点,二氧化碳达到排放平衡并开始下降,到那时,我们的家园才会真正进入可持续发展的阶段。 在这里,我提议,向每一位奉献大气监测事业的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祝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为人类崇高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我坚信,人类必将能够应对好全球气候变化挑战,把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留给子孙后代。让我们继往开来、并肩前行,为了共同的事业和目标而团结奋斗!
- 上一篇:
- 下一篇:以案为戒抓实整改 护佑河南绿水青山